每个人都该有经济学思维 ——读《薛兆丰经济学讲义》

2019/03/17 BookReview 共 1601 字,约 5 分钟

经济学思维展示了一种理性的,洞悉事物本质的,全面的思考方式。从这本书中,所得到的经济学知识是有限的,但如果能了解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,建立经济学思维,对个人的发展将是有益的。

无处不在的经济学

现代经济学始于《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》(《国富论》)的作者亚当·斯密。这本书提供了现代自由贸易、资本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的理论基础。经济规律无处不在,有人的地方就有经济规律。经济学可能更关注大的群体。在小范围内,人们可以依靠熟人之间的相互帮助。但在更大的范围内,我们只能依靠市场这个陌生人互助的平台,靠市场、讲规则,才能满足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的需求。规则化的市场,就是让成千上万陌生人互相协作的平台,正如《人类简史》所说,人们就是靠着这样虚幻的东西进行着合作。现如今,互联网,交通等科学技术如此发达,全球已然成为一个大的市场,血缘关系,熟人交易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发展,作为市场中的一份子,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市场的影响。一点经济学思维相比于传统的思维,将显得更加必要。

经济学讲究效率

效率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。效率其实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我们考虑的往往是自身的效率,而经济学要考虑的则是社会的总效率。考虑到这一点,在相同的事件上,我们现在往往能得出不同的结论。很多人都在说法律其实是道德的底线,当道德无法约束人的时候,就需要法律去限制。我认为不然,法律的公正,背后是对效率的考量。公正即是规则,规则的制定总是要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。法律在很多时候,就是最大化社会总效率的体现,这是一个理性的存在。最近很火的电影,我不是药神,即使民意如此,男主最后还是被判了刑,这其实就是对社会效率的考量。如果这种事情被纵容了,势必会对制药公司产生影响。人总是逐利的,长久以后,还会有人去投资制药吗,社会的发展最后会受到限制。对于我们个人也因如此,无论做人做事,都应该对产生的影响做效率方面的全面考量

计划还是市场

市场是一双看不见的手。每个人都试图用应用他的资本,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。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,个人的利益,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,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。由于追逐个人的利益,促进了社会利益,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。价格作为市场的信使,能够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,指导生产,决定商品分配,能够提供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来达到边际平衡。由此看来自由的市场“似乎”是万能的,无为而治是经济学的终极。但其实不然,美国大萧条时期,股票市场崩溃,工厂、矿山和钢铁厂通通关门,人们什么都买不起,连食物都买不起,脑满肠肥的美国资本家却把大量鲜美的牛奶倒入江河湖海中,如此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,市场在哪里?

如果能越过市场,有计划地完成社会资源分配,使一切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,就可以了吗?经济不可预测,人们无法知道自己的政策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。人际效用不可比较,每个人对资源的看待都不尽相同,如何才能做到合理分配呢。价格似乎是衡量资源的全局最优解。数据不可得也是计划经济的一大障碍。经济正如历史,政治一样是二阶混沌,不仅不可预测,而且人类的预测还可能会改变未来的发展。政策终究是人定的,奖惩很难恰如其分。

不应该完全靠市场或者政策的力量,这些都有前车之鉴。应运用经济学知识,制定合理政策,找到市场与政策之间微妙的平衡。

穷人要自强

穷人终究是竞争的产物,市场这个大饼不可能人人均分,每一种生产要素应得的回报应该跟它的边际贡献相配。对于个人来说,竞争总是不可避免的,你不找竞争,竞争会来找你。对于国家来说,一些保护政策,不仅不能起到保护作用,反而会减弱受保护人群的竞争力,起到相反的效果。有了竞争,资源总是会流入那些能发挥资源效能的人手上。减弱竞争力,可能会减小社会效率。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的理论在市场仍然适用,不断迭代,不断学习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,提高自身的素质,才是长久之道

文档信息

Search

    Table of Contents